山东省水产生物数字博物馆 Shandong Aquatic Biological Digital Museum

海绵动物门

海绵动物门一般指多孔动物门;多孔动物(Porifera)主要是在海洋中营固着生活的一类单体或群体动物,是最原始的一类后生动物,具有重要分类地位。形态结构表现出很多原始性特征,也有特殊结构。身体是由多细胞组成,但细胞间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还没有形成组织或器官。身体由两层细胞构成体壁,体壁围绕一中央腔,中央腔以出水口与外界相通。体壁上也有许多小孔或管道,并与外界或中央腔相通。所以海绵动物也被称为海绵动物门(Spongia)。海绵动物从通过体壁及中央腔的水流中摄取食物、完成呼吸、排泄等生理机能,其生理代谢机能都是处于细胞水平的,也就是说,细胞各自从水流中摄取食物及氧气,向水流中排出代谢废物及二氧化碳。一些海绵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动物极及植物极细胞的后期分化不同于所有的其他后生动物,另外海绵动物体内的领鞭毛细胞(choanocyte)除了与原生动物的领鞭毛虫类相似之外,在绝大多数其他后生动物中不曾发现,因此一般认为在动物进化中海绵动物很早就分离出来,并进化成区别于其他后生动物的一个侧枝,因此也常被称为侧生动物(Parazoa)。 海绵动物特有水沟系结构,适应固着生活,分为单沟系、双沟系和复沟系3类。生殖有无性(分为出芽和形成芽球两种)和有性(具两囊幼虫,有逆转现象)。再生能力很强。目前已知约10000种,主要生活于海水中,有1科生活于淡水。根据骨骼特点分为3个纲:钙质海绵纲(Calcarea)、六放海绵纲(Hexactinellida)和寻常海绵纲(Demospongiae)。

环节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Annelida为两侧对称、分节的裂生体腔动物。已描述的约17000种,常见种有蚯蚓、蚂蟥 、沙蚕等。体长从几毫米到3米。栖息于海洋、淡水或潮湿的土壤,是软底质生境中最占优势的潜居动物。少数营内寄生生活(花索沙蚕科Arabellidae)。分节性身体由若干相似的体节或环节构成。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肛部;头部位于身体前端,多由口前叶和围口节组成;躯干部位于头部和肛部之间。肛部具肛门,位于体之后端由1节或若干节组成。除大部分蛭类外,多具几丁质刚毛、疣足。环节动物具真体腔,相邻的体腔由隔膜隔开。寡毛纲、蛭纲雌雄同体,雄性先熟,异体交配受精,具卵茧,且直接发育;多数多毛纲动物生殖产物直接排放在水中,受精卵经螺旋卵裂发育成倒梨形的担轮幼虫。环节动物可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改良土壤。可促进固体废物还原;可供做饵料,增加动物蛋白质,可作为环境指示种;可用于医疗和入药;另外,有的是有害的海洋污着生物。分为多毛纲(Polychaeta)、寡毛纲(Oligochaeta)和蛭纲(Hirudinea)3纲。

棘皮动物门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是一类后口动物(deuterostomes),在无脊椎动物中进化地位很高。大多底栖,少数海参行浮游生活;自由生活的种类能够缓慢移动。从浅海到数千米的深海都有广泛分布。现存种类6000多种,但化石种类多达20000多种,从早寒武纪出现到整个古生代都很繁盛,其中有5个纲已完全灭绝。沿海常见的海星、海胆、海参、海蛇尾等都属于棘皮动物,它们在形态结构与发生上都有一些独特之处,与原口动物有很大不同。外观差别很大,有星状、球状、圆筒状和花状。成体五放辐射对称(次生辐射对称),由管足排列表现出来。身体区分为有管足的辐部或步带和无管足的间辐部或间步带。内部器官,包括水管系、神经系、血系和生殖系均为辐射对称,只有消化道除外。身体有口面和反口面之分。骨骼很发达,由许多分开的碳酸钙骨板构成,各板均由一单晶的方解石组成。多为雌雄异体,生殖细胞释放到海水中受精,幼体在初发生时形状相同,以后则随纲而异,少数种类可行无性裂体繁殖。对水质污染很敏感,再生力一般很强。摄食方式为吞食性、滤食性和肉食性。

脊索动物门

动物界最高等的一门动物,也是其发展得最成功的一类之一。其共同特征是在其个体发育全过程或某一时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即脊索动物门的三大特征)包括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除去以上主要特征外,脊索动物还具有一些次要的特征:密闭式的循环系统(尾索动物除外),心脏如存在,总是位于消化管的腹面;肛后尾,即位于肛门后方的尾,存在于生活史的某一阶段或终生存在;具有胚层形成的内骨胳。至于后口、两侧对称、三胚层、真体腔和分节性等特征则是某些无脊椎动物也具有的。 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高等的一门。共同特征是:具有脊索;具有背神经管;具有咽鳃裂等。已知约7万多种,现生的种类有4万多种,分3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如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柄海鞘Styela clava;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如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为此门最重要和最多的类群,包括圆口纲Cyclostomata、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硬骨鱼纲Osteichthyes、两栖纲Amphibia、爬行纲Reptilia、鸟纲Aves和哺乳纲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通称节肢动物,包括人们熟知的虾、蟹、蜘蛛、蚊、蝇、蜈蚣以及已绝灭的三叶虫等。全世界约有120万现存种,占整个现生物种数的80%。节肢动物生活环境极其广泛,无论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有些种类还寄生在其他动物的体内或体外。 节肢动物门两侧对称,异律分节,身体以及足分节,可分为头、胸、腹3部,或头部与胸部愈合为头胸部,或胸部与腹部愈合为躯干部,每一体节上有一对附肢。体外覆盖几丁质外骨骼,又称表皮或角质层。附肢的关节可活动。生长过程中要定期蜕皮。循环系统为开管式。水生种类的呼吸器官为鳃或书鳃,陆生的为气管或书肺或兼有。神经系统为链状神经系统,有各种感觉器官。多雌雄异体,生殖方式多样,一般卵生。生活环境极广泛。全世界约有100万余种,可分5亚门:三叶虫亚门Trilobitomorpha、螯肢亚门Chelicerata、甲壳亚门Crustacea、六足亚门Hexapoda、多足亚门Myriapoda,其中昆虫纲Insecta就有100万种,约占动物界总种数80%。

腔肠动物门

刺胞动物门(Cnidaria)又称刺细胞动物门,过去称为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因为它的含义适用于刺胞动物及栉水母动物,所以现多已废弃不用;刺胞动物体呈辐射或两辐射对称,仅具二胚层,是最原始的后生动物。体壁由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胶层组成。内胚层围成身体的整个内腔称消化循环腔,腔肠一端为口,他端闭塞,无肛门。体壁中有刺细胞。腔肠动物的骨骼主要为外骨骼,具有支持和保护功能。多由几丁质、角质和石灰质构成。在很多珊瑚虫中具有骨针或骨轴,它们存在于中胶层,或突出于体表面。有无性和有性两种生殖方式,并往往出现在同一种的生活史中,即水螅型世代用无性出芽生殖方式产生水母型世代,而水母型个体脱离母体,长大成熟以后,又以有性生殖方式产生水螅型个体,两个世代互相交替完成整个生活史。约1万种,可分为:水螅虫纲、钵水母纲和珊瑚虫纲3纲,一般认为水螅虫纲是最原始的。绝大部分海产,只有少数种类产于淡水,以热带和亚热带海洋的浅水区最丰富。较小种类可作鱼类食饵,珊瑚骨骼(如红珊瑚)可作工艺品,古珊瑚和现代珊瑚可形成储油层,海边的珊瑚礁可作天然海堤;海蜇盐渍后成为食品,有些种类可作药用;有些浮游水母类可作为海流指示生物;但是,有些大型水母(如霞水母、根口水母)在大量出现时,会阻塞或破坏渔网,有的海葵混于渔获物中,人食后中毒致死。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Mollusca)是三胚层、两侧对称,具有了真体腔的动物。软体动物的真体腔是由裂腔法形成,也就是中胚层所形成的体腔。但软体动物的真体腔不发达,仅存在于围心腔及生殖腺腔中。软体动物在形态上变化很大,但在结构上都可以分为头、足、内脏囊及外套膜4部分。头位于身体的前端,足位于头后、身体腹面,是由体壁伸出的一个多肌肉质的运动器官,内脏囊位于身体背面,是由柔软的体壁包围着的内脏器官,外套膜是由身体背部的体壁延伸下垂形成的一个或一对膜,外套膜与内脏囊之间的空腔即为外套腔。由外套膜向体表分泌碳酸钙,形成一个或两个外壳包围整个身体,少数种类壳被体壁包围或壳完全消失。这些基本结构在不同的纲中有很大的变化与区别。软体动物具有完整的消化道,出现了呼吸与循环系统,也出现了比原肾更进化的后肾(metanephridium)。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现存的有11万种以上,还有35000化石种,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大门类。特别是一些软体动物利用“肺”进行呼吸,身体具有调节水分的能力,使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构成了仅有的适合于地面上生活的陆生无脊椎动物。

腕足动物门

腕足动物门是具两枚壳瓣的海生底栖固着动物。两枚壳瓣大小不等,每枚壳瓣左右对称。按照一般用法,大的壳瓣叫腹壳,小的壳瓣叫背壳。这里的“背” 和“腹”并不一定表明其生活定位。两壳瓣的铰合部分位于后方,相对以防可以张开,位于前方。腹壳的后段可有一孔洞,称肉茎祝(edicle opening),由此伸出肉茎的柄,叫肉茎(pedicle),用以固着底质或挖掘潜穴,顾腹壳又称为茎壳(pedicle valve)

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以及病毒,它个体微小、种类繁多、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螠虫动物门

螠虫动物门(学名Echiura)是动物界的一个小门,是一类生活中海洋中的底栖动物,主要生活在浅海的泥沙中、岩石缝中以及珊瑚礁或贝壳中穴居。目前已知的种类约有150种。

藻类

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主要水生,无维管束,能进行光合作用。体型大小各异,小至长1微米的单细胞的鞭毛藻,大至长达60公尺的大型褐藻。一些权威专家继续将藻类归入植物或植物样生物,但藻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也没有维管束。这点与苔藓植物(bryophyte)相同。 藻类的概念古今不同。中国古书上说:“薻,水草也,或作藻”。可见在中国古代所说的藻类是对水生植物的总称。在中国现代的植物学中,仍然将一些水生高等植物的名称中贯以“藻”字(如金鱼藻、黑藻、茨藻、狐尾藻等),也可能来源于此。与此相反,人们往往将一些水中或潮湿的地面和墙壁上个体较小,粘滑的绿色植物统称为青苔,实际上这也不是现在所说的苔类,而主要是藻类。藻类植物并不是一个纯一的类群,各分类系统对它的分门也不尽一致,一般分为蓝藻门、眼虫藻门、金藻门、甲藻门、绿藻门、褐藻门、红藻门等。 原核生物界中的藻类有蓝绿藻和一些生活在无机动物中的原核绿藻。属于原生生物界中的藻类有甲藻门(或称涡鞭毛藻)、隐藻门、金黄藻门(包括硅藻等浮游藻)、红藻门、绿藻门和褐藻门。而生殖构造复杂的轮藻门则属于植物界。属于大型藻者一般仅有红藻门、绿藻门和褐藻门等为大型肉眼可显而易见之固著性藻类。此类大型藻几乎99%以上之种类栖息于海水环境中,故大型藻多以海藻称之。